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有限公司

Xi'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Co., Ltd

img

扫描访问网站

网站首页
img 当前位置:职工文苑 > > 古渡今生

古渡今生

发布时间:2015年6月26日 08:00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883

    我出生在一个晋、秦、豫三省交界的驰名古镇—风陵渡镇。说它驰名,是鸡叫一声听三省的地方,说它古老是发明指南车、策划八阵图为黄帝战胜蚩尤,评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首辅宰相风后埋葬地,曾在此设有风陵。这里还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所以得名风陵渡。
    风陵渡襟山带河,有三晋南大门之称。从壶口奔流而下的黄河,受到秦岭阻挡,几乎来了一个90°的大转弯。渭河、洛河都在此汇入黄河。风陵渡背依中条,前瞻秦岭,举目华山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妇孺能诵的名句,写的就是这里。清代诗人峻源有一首《风陵渡》诗作,立马风陵望汉关,三峰高出白云间。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这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唐朝安禄山叛军所以按兵不动,长时间不敢进犯潼关,当唐朝大兵被威逼引诱东移后,在函谷关才被围歼。如果唐军能固守潼关,历史将是另外一个局面。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于商洛山长期操练,当时机成熟,一举攻下潼关越过黄河进入山西,直捣北京,夺得明朝江山。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里曾经是让日本鬼子肝脑涂地的重要战场。

珍贵的时代记忆

    风陵渡是华北、西北、中南三个大区的咽喉要道,这个古老渡口,见证了三省人民的友好交往,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时代记忆。
    鲁迅先生西安行。1924年暑期,曾经担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的鲁迅先生,应国立西北大学邀请,远道来陕讲学。他从北京出发,先坐火车到河南陕州,然后乘船沿黄河西行,到了风陵渡口,再换乘汽车来到西安,下榻西北大学。先后20天时间,在西大开讲十一次,其间访碑林,游大小雁塔,参观昭陵博物馆,而且观看秦腔五场,对移风易俗的《易俗社》情有独钟,现在《易俗社》大门上的古调独弹四个大字,就是鲁迅先生的手迹。返京时,他从渭河乘船向东,再次途经风陵渡,虽然顺水行舟,还是走了六天,才到陕州乘上火车。这次往返路上就走了十多天。而今天若乘高铁来回还用不了十个小时,时代进步如此神速,怎能不感慨万千。
    总理两度过风陵。1937年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八月末刚开完洛川会议,便前往太原,就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抗日之事,同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进行会谈。周副主席一行先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9月3日途经潼关,乘船渡河到达风陵渡,在渡口街道饭店吃饭稍息后,阎锡山派上校军官梁化之用专车迎接北上。在这民族危难关头,中共中央大义凛然,决定将红军主力投入抗日第一线。随后林彪的115师,贺龙的120师,刘伯承的129师,先后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很快传来鼓舞国民的平型关大捷。同年11月周副主席做好抗战布局后,仍然经风陵渡渡河返回延安。
    勇士喋血中条山。这里曾经是抗击日寇的大战场。日本鬼子最初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在一份西进计划中,不仅要吃掉西安,还要拿下兰州。1938年上半年,鬼子魔爪已伸到风陵渡。西安危急!西北危急!年轻将领、31军团军团长孙蔚如挺身保家卫国,毅然决然率领三万陕西铁血男儿,于这年八月初从大荔东渡黄河,军团部就扎在我们镇的六官村。三年时间,敌人靠它武器好,机动性强,我们靠天时、地利、人和、双方展开喋血厮杀。我方殉难将士超半,日寇也付出同样代价。日军一次在晋南纪念亡灵时,光骨灰盒就1700多只。由于西北军牢牢钳制住了日军的进攻势头,三万将士让日本倾注了十万兵力,却无法逾越中条山一步,只能望河兴叹。就是这些陕西楞娃的浴血奋战,筑起了保卫家乡,保卫大西北的长城。孙将军东渡时曾经盟誓:余将以血肉之躯报效国家,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但闻黄河水长啸,不求马革裹尸还!这位铁骨铮铮的抗日英雄,后来调任六战区司令长官,亲自在武汉接受了日本第六方面军的投降。解放后,孙将军曾任陕西省副省长、中央军委委员,他八十四岁在西安病逝。英烈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摆渡两个大兵团。解放战争后期,这个古老渡口,曾留有浓墨重彩一笔。1949年6月华北野战军18、19兵团奉命拨归第一野战军。在风陵渡成立了河防司令部第一军渡,组成船工1500人,木船102只的航运大队,十多天时间将40余万官兵及炮车、武器弹药全部运过黄河,投入解放大西北的战斗。随后又将华北教导团、炮校教导团、南下工作团,第一、二、三、四梯队运过黄河,加快了解放西北、西南的步伐,输送了急缺的干部人材,很快迎来新中国的诞生。

今日天堑变通途

    千年古渡,来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历史性变革。
    黄河居然能变清。解放后人民政府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治理黄河提到重要日程,确定在三门峡建设黄河第一水利枢纽工程。它是苏联援华援建项目,由苏联专家负责工程设计。确定建立360米标高的拦河水坝,蓄水水位350米,库容360亿立方米,年发电量46亿度,建成后,除通航、灌溉外,下游河床不再抬高,可避免千年一遇的洪水灾害。这可是开国以来最为振奋人心的大工程。三门峡水库涉及大面积淹没区,有几十万人需要移民搬迁。潼关老城就需要整体搬走,陇海铁路线在此也要改线。这一切都进行的神速而顺利。这个延展100多公里的水库,1960年9月开始蓄水,1961年我在西北大学学习,利用暑假回乡探亲。乘车先到新潼关,再步行十多里下到河滩。面前的一切让我震惊了!潼关老城一点痕迹也没有了,新地名改为港口。更加惊奇的是黄河找不见了,举目望去是碧绿色、深不可测、看不到边的一汪湖水。那些渡河木船也代之以44千瓦的拖轮。坐在小轮船上看到清澈的河水,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自古以来,多少人的美梦竟然成真啊!但是,好景不长,水库蓄水才一年时间,严重的后果发生了,有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从潼关到三门峡的河道里,潼关河床抬高4.5米,渭河变成悬河,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出现盐碱化、沼泽化,直接威胁古都西安的安全。政府不得不对三峡工程断然实施改建。重新捅开排沙孔道,将蓄水位从332.5米,调低到315米,拆除已经建好的15万发电机组,黄河又逐渐恢复本来面目。在这件事上,说明自然规律违背不得,黄河泥沙堆积低估不得。政府一片好心,却办了一件得不偿失的错事。改革开放后,有了三门峡工程的教训,在其下游130公里的小浪底建成黄河第二大水利枢纽工程,解决了排泥沙的技术问题,达到了原来没有实现的效果。相信黄河流域,做好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和全方位水土保持工作,大小支流全面实施环保改造,总有一天,黄河水还会变清。
    天堑竟然变通途。陇海铁路因三门峡水库南移改线,连接华北、西北的同蒲铁路到风陵渡口成了断头车站。1966年国家由第三铁路工程局承建的风陵渡黄河铁路桥,1970年建成通车,同蒲铁路延伸到华山车站与陇海铁路再次相接。在铁路桥的左手,于1992年动工,1994年建成长2.5公里,宽30米的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与晋陕豫三省高速公路相连,它是八五的重点工程,江泽民主席为风陵渡黄河大桥题写了桥名。至此,风陵渡结束了用船摆渡的历史,千年古渡丧失了原有功能,这个革故鼎新之举,是应该大书特书的好事。今天风陵渡黄河之上铁路桥、公路桥两桥并列,来往车辆川流不息。你看桥下河水奔流,桥上车轮滚滚,两岸郁郁葱葱,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流动画面。它是时代进步的产物,表明中华大地日新月异的前进脚步。我的家乡风陵渡已建成省级经济开发区,风陵渡的明天会更好。

党正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