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矿权证基本情况:
勘查许可证编号: T65120090102023767
探矿权人: 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勘查项目名称: 新疆和静县察汗乌苏铜矿详查
图幅号: K45E010007
矿区(勘查)面积:18.37 km2
探矿期限: 2013年4月27日至2016年4月27日
勘查单位: 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
①、85°30′00″ 42°27′00″
②、85°35′00″ 42°27′00″
③、85°35′00″ 42°25′15″
④、85°33′00″ 42°25′15″
⑤、85°33′00″ 42°25′45″
⑥、85°30′00″ 42°25′45″
二、矿区基本情况:
交通位置:勘查区西南距乌鲁木齐约330km,东距和静县城直线距离约70km,行政区划属于新疆和静县管辖。沿县级柏油公路可以到达勘查区南部的察汗乌苏水电站。勘查区公路8km为简易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自然地理:工作区属于天山南麓中段,焉耆盆地西部,山脉走向东西向,山体切割深,高差大,平均海拔高度2800m,最高3339m。工作区属于北寒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6℃。年均降水量191.2mm,年蒸发量2118.1mm,年均无霜期181天。5-9月为野外最佳工作时间。
以往工作:
1、1966-1969年,新疆地质局区测大队对该区域哈拉毛敦幅(K-45-ⅩⅣ)进行了正规的1:20万区域地质检查工作,系统研究了本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产特征,为本区目前关于金属、非金属矿产最为系统的资料,该成果资料为本次普查工作提供了较可靠的基础地质资料。
2、1985年,新疆305项目办在该区进行了1:50万化探扫面工作,取得了重要的区域化探资料,也是该矿权取得的依据。
矿区已投入工作量:
1、2008—2009年对勘查区全区开展了1:2.5万地质草测和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采集了少量化学样。初步了解了勘查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等特征,圈定单元素异常35个,圈定以金铜为主的综合异常5个,发现金矿化体2条。
2、2010—2011年对勘查区南部接触带两侧进行1∶10000地质草测,大致查明了矿区南部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分布情况和特征,对原来划分的部分黑云花岗岩重新进行厘定,归属为灰质角砾岩,大致查明了区内成矿条件及控矿因素。采用1∶1000地化剖面测量,对HS-1、HS-2、HS-3、HS-4和HS-5水系沉积物异常进行了查证,大致查明了矿区水系沉积物异常引起的因素。在含金石英脉分布情况较好矿化地段施工了少量探槽,并测制了勘探线剖面。通过工作,发现金矿化带一条,矿化带长约2600m,宽6-13m;圈出金矿体3条,其中金矿化带内的K1矿体厚度一般0.12-0.35m,最大厚度1.80m,平均厚度0.44m,金品位为0.61-6.68×10-6,平均品位1.44×10-6,地表矿体出露长度约2200m;
3、2012年察汗乌苏金矿普查项目组开展了1∶10000、1∶5000地质草测;1∶1000岩石地化剖面测量及槽探工作,通过工作在区内接触带两侧发现不同期次的长英质脉体、细粒钾长花岗岩脉、石英脉,表明区内具多期岩浆活动。在接触带外侧泥盆系萨阿尔明组发育绿帘石化绿泥石化条带,带宽数米—数十米,在蚀变带较宽部位的接触带内侧金矿化较好。发现区内主要构造有两组,一组为近东西向构造,走向100—120°,与区域构造方向基本一致,在接触带外侧可见拉伸条带等,在接触带内侧可见石英拉长定向排列,具脆韧性特征。含金石英脉沿该带分布,石英脉呈单脉状,网脉状、复脉状。另一组为北东向构造,走向40-60°,沿构造裂隙具钾化现象,即原区域上划分的钾长花岗岩相带。重新圈出矿化带长约2700m,带宽20-70m,总体呈南东115°方向展布,带内石英脉成分支复合状。带内石英脉两侧金矿化、钾化、硅化等蚀变发育,局部可见弱褐铁矿化。在没考虑工业品位和矿床品位等指标的情况下,以边界品位1×10-6在金矿化带内圈出金矿体23条,金矿化体9条,金矿体编号为KⅠ、KⅡ、KⅢ、KⅣ、KⅤ、KⅥ、KⅦ、KⅧ、KⅨ、KⅩ、KⅪ、KⅫ、KⅩⅢ、KⅩⅣ、KⅩⅤ、KⅩⅥ、KⅩⅦ、KⅩⅧ、KⅩⅨ、KⅩⅩ、KⅩⅩⅠ、KⅩⅩⅡ、KⅩⅩⅢ;金矿化体编号为KHⅠ、KHⅡ、KHⅢ、KHⅣ、KHⅤ、KHⅥ、KHⅦ、KHⅧ、KHⅨ。受近北西—南东压扭性断裂构造控制。勘查区内主要的金矿化体KⅩ、KHⅡ、KHⅦ由细条带状石英复脉组成,其余金矿体主要为石英单脉,矿体与围岩界线较清楚。
三、矿区矿产特征:
区域成矿带:勘查区属于艾尔宾山(残余盆地)Fe-Mn-Cu-Au-W-Pb-Zn-RM-石墨-硅灰石-红柱石成矿带(Ⅳ-1-⑤)
矿区地质:勘查区位于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Ⅳ1)-南天山地层区(Ⅳ13)-萨阿尔明地层小区(Ⅳ13-6),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古生界中泥盆统萨阿尔明组,浅灰绿-灰黑色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砂砾岩、凝灰质粉砂岩、千枚岩,夹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炭质板岩及变质中-酸性凝灰岩。勘查区位于塔里木-华北板块(Ⅱ)之塔里木微板块(Ⅱ1)-东阿莱-哈尔克古生代陆缘裂陷盆地(Ⅱ11)。南邻塔里木北缘,北邻那拉提-红柳河缝合带,两者间以北西-南东向的深大断裂为界,断裂面倾向南偏西,构造线为北西西向。测区岩浆活动强烈,酸性侵入岩发育,大面积出露于测区中部和北部。侵入期次为华里西中期二阶段,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γ42b)、斜长石斑晶黑云母花岗岩(γ42b(x))、钾长石斑晶黑云母花岗岩(γ42b(j))
物探异常:
化探异常:区内圈出的5个综合异常,其中受接触带控制的综合异常3个,受岩体控制的综合异常2个。受接触带控制的综合异常分别是HS-3、HS-4和HS-5,组合元素数量多。元素组合从中低温到高温均有分布,反映出异常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多次叠加的结果,与区内岩浆热液活动有关,也与地层元素的迁移富集有关。受岩体控制的综合异常分别是HS-1、HS-2,分别位于(Cγ2b)浅灰色、灰白色浅肉红色黑云母花岗岩与斜长石花岗岩(Cγ2b(x))岩相接触带上。元素组合中高温均有分布,以中低温元素组合为主,以岩体岩浆热液影响为主,分布范围较小。
遥感异常:
矿体特征:矿石以碎裂状石英脉型为主,在接触带北侧黑云花岗岩体内由含金石英脉岩组成含金矿化带,带宽20-70m,距离接触带2-80m,带内石英脉成分支复合状,矿化带长约2700m。在8线以东带宽20-30米,带内分布2-3条石英脉,脉宽5-25厘米, 8线-19线带宽20-70米,带内为石英单脉型矿体和石英复脉型矿体,石英复脉带1条,长500余米,宽0.2-8.00米,两侧为石英单脉,石英单脉6-8条,宽度0.5-45厘米,间距1-5米。19线以西带宽20米左右,为零星石英单脉,规模较小。矿化带相比较东西两侧细晶岩脉和细粒钾长花岗岩脉不发育。金矿化体赋存于接触带内带华里西期中期钾长石斑晶黑云母花岗岩中,受近北西—南东压扭性断裂构造控制。成矿石英脉大致平行排列,单脉长几十米至几百米,脉厚0.2-1.00米,脉体周围有石英脉及网脉,矿脉有膨胀、收缩、分支、复合和尖灭再现现象。勘查区内主要的金矿化体KⅩ、KHⅡ、KHⅦ由细条带状石英复脉组成,其余金矿体主要为石英单脉,矿体与围岩界线较清楚。
四、成矿规律:
成矿类型:成矿时期为华力西中晚期,显示了岩浆期后热液成矿和构造控矿的特点,岩体接触带是控矿的重要空间,分布于岩体内的金矿与岩相带无关,多是含矿热液沿破碎带充填的产物,硅化、绿帘石化、角岩化等热液蚀变是找矿重要标志。矿床成因划分为中酸性侵入体接触(热液型)带型金矿。
控矿因素:金矿(化)体受岩体接触带和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双重控制。找矿标志主要为烟灰色褐铁矿化石英脉、化探异常、岩体接触带两侧和北西西向断裂带。地(岩)层为一套巨厚的复理石建造,对金元素迁移富集有利。岩浆岩的侵入形成酸性岩脉,为成矿物质活化、迁移提供了热源。工作区受脆—韧性剪切带影响见岩石破碎、破裂或角砾岩化,硅化、铁白云石化、高岭土化强烈。该剪切带为含矿热液的活化、运移可能提供了通道。含矿热液沿剪切带运移在低压扩容的次级构造中由于温压条件的突变富集成矿。
矿床特征:金矿石自然类型含金石英脉型。金属矿物有自然金泡铋矿及少量钛铁矿。矿石主要为隐晶质结构,矿石构造为块状构造及条带状构造,石英单脉矿体蚀变弱,石英复脉具弱褐铁矿化、钾化、硅化、弱白云母化、弱高岭土化。近矿围岩为斜长石斑晶黑云母花岗岩,未见明显的蚀变现象,和北东向构造交汇部位具钾化。
五、找矿远景:
找矿标志:
地层标志:泥盆系萨阿尔明组中下统与岩体解除部位,发育条带状绿帘石化、绿泥石化、角岩化等。
岩石标志:区内分布斜长花岗岩区、及其细粒钾长花岗岩脉、细晶岩脉、近东西向石英脉集中发育的岩体边部。
构造标志:北西西向构造压扭性断裂及具有钾化的北东向构造带。
化探标志:1∶25000水系沉积物测量、1∶1000岩石地化剖面测量化探Au元素异常和多元素综合异常。
其他标志:接触带两侧是金成矿重要部位,接触带两侧是金成矿重要部位。
主攻矿种和矿床类型:
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已知矿化线索、1∶25000水系沉积物、1∶1000岩石地化剖面测量元素异常特征组合以及岩矿鉴定结果,确定主攻矿种为Au,兼顾W、Bi;主攻矿床类型岩浆岩接触内外带型为金矿,兼顾岩浆热液型多金属矿(花岗岩型)等。
勘查工作选择:
根据目的任务要求及勘查区实际特点,确定采用1:2000地形地质测量和1:2000水工环地质测量、槽探、坑探、钻探及岩矿实验等方法手段开展工作。考虑到院矿产开发思路,在浅深部工程选择上拟以坑探工程为主,主要是较直观、准确了解矿体沿走向和倾向上的变化,其次后期如果开发亦可利用。坑探工程分批次实施,随勘查情况进展随时调整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