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让青春在最艰苦的地方绽放——新员工野外工作侧记
发布时间:2025-11-17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网站管理员
浏览量:23
夏末秋初,一支充满朝气的青春力量来到了西安地勘院大家庭。理论赋能后,便是关键的实践扎根。新员工被有序分配至各业务岗位及一线项目部,开始深入的实战学习。
煤勘所——聂豫阳

我的地质生涯,始于新疆黑山。那是我第一次走向旷野,去亲手翻越山脊,阅读地球亿万年的记忆。
九月刚过,凛冬便以君临之势,一夜之间占领了这片大地。我们裹紧厚重的棉衣,跟在组长身后,在寒风中开始一天的测量。风像刀子一样刮过脸颊,手冻得几乎握不住铅笔,笔尖在记录簿上划出颤抖的痕迹。组长拍拍我的肩膀,声音沉稳:“慢点写,别急。每一个数据,都是和地球的对话。”
最让人难忘且痛苦的工作是采样。对样品的挑剔近乎苛刻,尺寸、风化程度……每一项标准都是一道关卡。而将合格的样品装入背囊,那是一种更为具体的沉重。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陡坡上,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又像拖着无形的铁链。稀薄的空气让肺部灼烧,缺氧带来的眩晕感与背囊的重量交织,压得人喘不过气。

这片土地的“高”,不仅在于海拔,更在于隔绝。工区深藏于群山腹地,信号是比氧气更稀缺的资源。为了一个精准的坐标,我们常常需要重新架设基站,而它的信号辐射范围又极其有限。这意味着一次次的搬迁、调试,在荒芜的山脊上,我们追逐着微弱的电波,也追逐着数据的精度。从驻地到工区,两个小时的颠簸山路,是每天工作的序曲,也是我们与世隔绝的注脚。
当白天的辛劳结束,夜晚的室内工作同样是一场硬仗。广阔工区上密布的钻孔,十数万米的进尺,海量的数据在屏幕上汇成一片无垠的星海。整理、汇总、分析……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白日里一步一个脚印的艰辛。我们仿佛在用无数个枯燥的坐标、编号和岩性描述,亲手绘制一张通往地心宝藏的地图。
然而,黑山并非只有严酷。它也慷慨地赠予我们最壮丽的礼物。是夕阳下辽阔无垠的戈壁,是远方终年不化的巍峨雪山,更是夜幕降临时,那片在城市里永远无法得见的、璀璨到令人失语的星空。那一刻,我突然读懂了工作的意义——我们日复一日的坚守,正是为了倾听这片沉默的土地,让它开口,诉说深藏的秘密。
黑山不语,却教会了我何为“重量”。
那是石头的重量,是样品袋里沉甸甸的地球切片;
那是数据的重量,是记录簿上每一个颤抖却珍贵的笔迹;
那更是责任的重量,是我们用双脚丈量大地,用青春解读地心,为这片土地的未来,写下的第一行注脚。
煤勘所——李德全

作为一名刚刚入职的地质工作者,我的第一站便是新疆黑山。这片广袤的戈壁滩与高耸的荒山,既是自然的严酷考场,也是我专业技能的淬炼之地。
初到此处,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岩层交错,地形起伏剧烈。白天的气温常超过40℃,狂风卷着沙尘肆虐;夜晚却骤降至接近零度。在3000米的海拔上,每一次呼吸都显得沉重,每一个动作都变得迟缓。
我的核心任务是为煤矿勘探提供地质依据。当钻机打出岩心,我的工作便开始了——通过辨别岩心的颜色、颗粒、结构、层理,以及敲击后的断口与硬度,判断其属于火成岩、沉积岩还是变质岩。同时,结合岩心柱状图,测定煤层的厚度、质量与分布层位。
黑山的岩层极具挑战性。几米之内,岩性可能骤变;褶皱与断裂频发,破坏原始形态。单凭肉眼往往难以定论,必须借助显微镜观察、化学分析与测井数据等多重手段。在烈日下连续工作数小时,汗水浸透衣衫,双手因长时间握笔记录而酸痛,高原反应更让疲惫加倍。
然而,每当准确辨识出一段岩心、圈定一层煤系地层,那份成就感便如清泉般涌来,冲淡所有艰辛。这不仅是对技术与观察力的磨砺,更是对意志力、耐心与团队协作的全面试炼。

在极端环境中,我学会了保持冷静与专注,细致捕捉每一节岩心中隐藏的地质信息;与同事们并肩作战,共同面对钻机故障、岩心破碎等难题。收工归营时虽筋疲力尽,内心却充满收获——专业能力在提升,心理素质在增强,团队默契在深化。
野外工作的初体验让我体会到,地质工作的每一步,都是在与自然对话,与自身极限抗衡。而每一次突破,都化作了成长的养分。今后,我将继续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用岩心记录地下的秘密,描绘每一处煤层的完整面貌,坚定履行作为一名地质人的责任与使命。